当前位置: 首页 > 活动专题 >

中国文化进万家工作委员会主任武振江评论(04)

时间:2021-06-29 22:05 作者:武振江
来源:文化研究办公室
【字体:
为刘树森先生诗集赞
 ——武振江

《铭玕堂诗草》是刘树森先生新出的诗集。承先生所爱,惠赐佳作一部,能够一饱眼福,满足我对古体诗阅读的欲望。

近来有老友过来喝茶,偶然翻看出鄙人在《作家报》发的一个评论,老友用“职业编辑”的职业精神批阅了一番,期间虽感面红耳赤,却也幡然悔悟......个人写作这档子事情,如果发表的话,还是要非常谨慎,否则可能误人子弟啊!回头一想,窃喜,暗自思忖到:幸亏这些年忙于杂事,没有太多拿得出手的文章供发表,少了许多被人调侃的话资。喜的意味浓在,鄙人心胸狭隘,如果广受批判,怕一命呜呼哀哉啦......

这次给刘先生说赞语,心里不免打鼓,万一搞不好,岂不被人说笑?想了想,有两个理由是成立的,一是这个赞语是写给刘树森先生本人的,别人不一定可以看到;二是看到好的东西,感情往往可以战胜理智。牵强附会之嫌貌似也有些?就算是借口吧。

拿到书,首先被封面的意境所吸引,淡淡山水映衬下笔挺的竹子茁壮生长。层次感、空间感十足,使得书名突出,傲然矗立在山水之间。真真感觉四个字——诗意盎然。

记得最开始了解刘先生的古体诗,还是今年早些时候,当看到平仄工整严谨韵律琅琅上口的诗词,油然而生的亲近感促使自己多读上几遍,不知不觉吟诵起来......说实话,作为一个传统诗词的爱好者,看到好的诗词,除了自己欣赏外,更愿意推荐给大家,甚至于邀请书画家共同创作成一幅文人书画作品,更能够彰显诗词和书画的奥妙。这种想法可能和兴趣和职业有关,媒体工作者对新事物、新情况比较敏感,职业和爱好的结合,水到渠成、顺理成章的就把优秀作品推荐给了大家。媒体是一座桥梁,助力大家走向未来。

今天给刘树森先生写这个评论,还是诚惶诚恐的,因为有点小想法想分享。有人问你是诗词专业人士还是业余人士?我觉得这个不重要,好的诗词未必是专业人士可以创作出来的,很多优秀的诗词都是业余的。这个问题的理论依据很多,可以贯穿整个中国文学。拿《诗经》来说,它里面的很多诗词都是老百姓的口语表达,类似于现在的顺口溜、民俗、地方戏等,但是他们的原创作者可能是一个奴隶,可能是一个士兵,亦可能是一个囚徒,当然也有可能是个高官等身份。这些身份阻碍不了一个人对于诗词的喜爱。创作诗词,应该是不分身份和职业的,即使是很严肃的学术理论,也不可带着有色眼镜看待,人人皆可对学问展开研究,发表学术观点,即使不够专业,也是百花齐放,百家争鸣的表现,这样的后果可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,但是并不妨碍艺术创作。这是我的观点。

在当前文学欣赏日趋快餐的背景下,刘树森老师把眼光移向古诗词,进行学习、研究、创作,实非普通大众可以为之的,就冲这种爱好,也是让吾等点赞的。他所创作的古诗词覆盖面极广,涉及到社会、家庭、单位、景区、故居等多个领域;取材随手拈来,古书、棋枰、手串、书法作品等,都是他可以写诗的意象;父母做寿、工程竣工、玩网络游戏等事情都可以作为诗歌创作的对象。只要诗情所至,随时抒发自己的感受,可谓生活处处皆诗意。
例如这首五绝《珠山随咏》——青西出粉黛,丽质秀凡尘。玉兔离幽宫,天姿月里人。赞美身边的山山水水,诗性随现。整个构思是一个嫦娥出宫图,让人想象的是珠圆玉润的绝色美女,不料却是对珠山的随意一赞,让人想若非非,这样一个美女的真实模样,巴不得一睹为快!殊不知,这是一个山的妖娆景象。

记得我写过一下小诗,其中有一句是:参透人间道,四海皆风景。刘树森老师可谓触景生情,参透人世各色风景,处处落笔,看到书中有一首七律《岛城谢挚友赠檀木珠书》,颇多赞许,确有似曾相识之感。请看——瀛洲遥寄金刚杵,化作安康寿乐符。普戒虔禅真定慧,梵音颂唱我佛书。对于佛的景仰,从一串佛珠上体现,真乃以小见大的典范,深厚的哲理用富有特点的语言轻松点明,让人心窍顿开,恍然大悟。生活中的小智慧往往让人忽视,恰恰这一个个“珍珠”,构成了我们真实的生活,把它连成串,就是一串故事满满、诗意盎然的“诗杵”,越把玩越恋恋不舍,越把玩越有胞浆,越把玩越有味道......最后成为我们人性的“舍利子”。

再如:生活的事情处处有诗:看到单位新员工沉迷游戏,他做《网戏杂谈》,含蓄中寓意规劝;晚上回家看到女儿练字,他写了《晚归见小女习字有感》;单位工程竣工,他写道《黄金怡海苑1号楼主题封顶勉书》,寄托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工程质量的关心;回乡途中他作《周日归乡途经王台--复友人书》,抒发了再好的美景也拦不住思乡的心;临沂有学生考进北京大学,他作《赠考入北大临沂学子书》勉励学子好好学习,学成报效祖国的心愿......
而纵观全书,对于父母的情感可谓贯穿全书。父母是刘树森先生笔下经常吟哦的对象,书中多把父母作为创作的对象。我们试看其中一首五律,《2017年丁酉归乡贺寿祝酒词》——诞庆逢山会,佳期喻共回。承膝恩念久,倚盼恐迟归。沐爱亲朋聚,馨泽满室菲。松龄绵日月,鹤寿宇同辉。而这些说明了我们中华文化的经典——孝道,这是我们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美德,在刘树森先生身显露无遗。在自己的母亲面前,我们成长的再大,取得多么伟大的成就,总归是孩子。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,一个自己热爱的母亲,一个身心健康的自我,夫复何求?当下我们最缺失的东西,不再远方,不难苛求,最是不经意间的一次次想起生活中亲人的点滴,如果亲人还在身旁,那么请不要吝啬你的语言,吝啬你的感情,吝啬你的时间,勇敢表达,勇敢付出,勇敢陪伴吧;如果他(她)已经离开人世,请不要悲伤,你能够健康幸福的活着就是他(她)最好的愿望,当你回忆起和亲人的点点滴滴,那都是你人生宝贵的财富,都是亲情延续的种子......每当说起亲人感情的事情,总是控制不住自己手中的笔。在此聊以慰藉。

书中多次提到“夜游”,却是当前大家讨论的话题,国家出台政策支持发展夜经济,为“夜游”提供了便利条件。但是对于一个爱好写诗的人来讲,夜游可能更能让人安静下来,让心平静下来,思考人生。其中七律《古城秋夜怀古》——帐幔幽光戍角鸣,锦幡碧日壮征程。狼毫驽铠边关道,剑戟冰锋雪域行。刘树森先生的诗情,在家国情怀上进行了慷慨的表达。就是马革裹尸也是人生一大快事,恰好是当下我们军人应具备的气度,只有这样的军人,我们的国家才能长盛不衰,我们才可以永保安宁。而这种精神,就是我们民族得以存在和流传下去的根本。文人称之为“风骨”。

行笔至此,意犹未尽,心想,刘树森先生写的诗词让我这样胡乱涂鸦一番,是否会让人哂笑?唉,唠唠叨叨已经是常态了,今天又要献丑。如果能够博大家一笑,就算是“笑资”吧!
 
(中国文化进万家工作委员会主任、人民日报社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主任:武振江)

相关信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