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 > 文化项目 > 寺庙文化 >

名寺古刹-----河南洛阳白马寺

时间:2013-08-07 16:32 作者:樊子轩
来源:未知
【字体:
名寺古刹-----河南洛阳白马寺

在十三朝古都洛阳市东郊一片郁郁葱葱的长林古木之中,有一座被称为“中国第一古刹”的白马寺。这座一千九百多年前建造在邙山、洛水之间的寺院,以它那巍峨的殿阁和高峭的宝塔,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游人。
洛阳白马寺为中国第一古刹,世界著名伽蓝,乃佛教传入我国后官办的第一座寺院,被中外佛教界誉为“释源”、“祖庭”。白马寺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(公元68年)。史载:东汉永平七年,汉明帝刘庄因夜梦金人,遣使西域拜求佛法。公元六十七年,汉使及印度二高僧迦叶摩腾、竺法兰以白马驮载佛经、佛像抵洛,汉明帝躬亲迎奉。公元六十八年,汉明帝敕令在洛阳雍门外建僧院,为铭记白马驮经之功,故名该僧院为白马寺。 白马寺座北面南,总面积二百余亩,其主体建筑有:天王殿、大佛殿、大雄殿、接引殿、毗卢阁五层殿堂及中国第一释迦舍利塔。白马寺是一处保存完整、古色古香的古建筑群。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1983年,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。2001年1月,被国家旅游局评为首批4A景区。
白马寺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由官方营造的第一座寺院。它的营建与我国佛教史上著名的“永平求法”紧密相连。相传汉明帝刘庄夜寝南宫,梦金神头放白光,飞绕殿庭。次日得知梦为佛,遂遣使臣蔡愔、秦景等前往西域拜求佛法。蔡、秦等人在月氏(今阿富汗一带)遇上了在该地游化宣教的天竺(古印度)高僧迦什摩腾、竺法兰。蔡、秦等于是邀请佛僧到中国宣讲佛法,并用白马驮载佛经、佛像,跋山涉水,于永平十年(67)来到京城洛阳。汉明帝敕令仿天竺式样修建寺院。为铭记白马驮经之功,遂将寺院取名“白马寺”。从白马寺始,我国僧院便泛称为寺,白马寺也因此被认为是我国佛教的发源地。历代高僧甚至外国名僧亦来此览经求法,所以白马寺又被尊为“祖庭”和“释源”。白马寺建寺以来,其间几度兴废、几度重修,尤以武则天时代兴建规模最大。白马寺为长方院落,坐北朝南,寺内主要建筑有天王殿、大佛殿、大雄殿、接引殿、毗卢阁、齐云塔等。游览白马寺,不但可以瞻仰那些宏伟、庄严的殿阁和生动传神的佛像,而且可以领略几处包含有生动历史故事的景物。
寺外景点
二僧墓
在古色古香的白马寺山门内大院东西两侧茂密的柏树丛中,各有一座坟冢,这就是有名的“二僧墓”。东边墓前石碑上刻有“汉启道圆通摩腾大师墓”,西边墓前石碑上刻有“汉开教总持竺法大师墓”。这两座墓冢的主人便是拜请来汉传经授法的高僧──迦什摩腾和竺法兰。石碑上的封号是宋徽宗赵佶追封的。在清凉台上还有二位高僧的塑像,它们寄托着中国佛门弟子对二位高僧的敬慕之情。
清凉台
被称为“空中庭院”,是白马寺的胜景。
清康熙年间,寺内住持和尚如诱曾作诗赞美道:“香台宝阁碧玲珑,花雨长年绕梵宫,石磴高悬人罕到,时闻清磬落空蒙。”这个长43米,宽33米,高6米,由青砖镶砌的高台,具有古代东方建筑的鲜明特色。毗卢阁重檐歇山,飞翼挑角,蔚为壮观,配殿、僧房等附属建筑,布局整齐,自成院落。院中古柏苍苍,金桂沉静,环境清幽。相传原为汉明帝刘庄幼时避暑和读书的处所,后来改为天竺高僧下榻和译经之处。
齐云塔
白马寺山门东侧,有一座玲珑古雅、挺拔俊秀的佛塔,这就是有名的齐云塔。齐云塔是一座四方形密檐式砖塔,13层,高25米。它造型别致,在古塔中独具特色,不可多得。齐云塔前身为白马寺的释迦如来舍利塔,现在的齐云塔为金大定十五年(1175)重建,为洛阳现存最早的古建筑。白马寺中种有许多石榴树。白马寺的石榴汉魏时曾誉满京师。石榴原产于安息(今伊朗),在汉代同佛经、佛像一起传入中国,并最多在洛阳、长安落户。当时人们赞美石榴,把它作为中外人民交往的标志,石榴的身价倍增,白马寺的石榴,亦有“白马甜榴,一实值牛”的说法。白马寺作为我国第一古刹,在中国佛教史和对外文化交流史上占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。

名寺古刹-----河南洛阳白马寺

建筑格局
白马寺原建筑规模极为雄伟,历代又曾多次重修,但因屡经战乱,数度兴衰,古建筑所剩无几,人民政府为保存这一著名文化古迹,曾进行过多次修葺。
现有五重大殿和四个大院以及东西厢房。
前为山门,山门是并排三座拱门。山门外,一对石狮和一对石马,分立左右,山门内东西两侧有摄摩腾和竺法兰二僧墓。五重大殿由南向北依次为天王殿、大佛殿、大雄殿、接引殿和毗卢殿。每座大殿都有造像,多为元、明、清时期的作品。毗卢殿在清凉台上,清凉台为摄摩腾、竺法兰翻译佛经之处。东西厢房左右对称。整个建筑宏伟肃穆,布局严整。此外,还有碑刻40多方,对研究寺院的历史和佛教文化有重要价值。
现存白马寺坐北朝南,是一座长方形的院落,占地约4万平方米。寺大门之外,广场南有近年新建石牌坊、放生池、石拱桥,其左右两侧为绿地。左右相对有两匹石马,大小和真马相当,形象温和驯良,这是两匹宋代的石雕马,是优秀的石刻艺术品。白马寺的山门为明代所重建,为一并排三座拱门,代表三解脱门,佛教称之为涅盘门。部分门洞券面上刻有工匠姓名,皆为东汉遗物。寺内现存五层大殿,坐落在一条笔直的中轴线上,两旁偏殿则互相对称。天王殿,正中置木雕佛龛,龛顶和四周有50多条姿态各异的贴金雕龙。龛内供置弥勒佛,即“欢喜佛”。他笑口常开,赤脚趺坐,形象生动有趣,令人忍俊不禁。殿内两侧,坐着威风凛凛的四大天王,是佛门的守护神。弥勒佛像之后是韦驮天将,佛教的护法神,昂然伫立,显示着佛法的威严。
白马寺大门东走约300多米,有一座金代大定十五年(1175)造的十三层的齐云塔,直插云霄。齐云塔始建于五代时期,原为木塔,北宋末年金兵入侵时烧毁。金朝大定年间重建此塔,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。白马寺建筑规模雄伟,现在的布局为明嘉靖时重修,仅存天王殿、大佛殿、大雄殿、接引殿四座大殿。山门东西两侧有迦叶摩腾和竺法兰二僧墓。后院毗卢阁内的断文碑,刻有白马寺的历史,是寺内重要古迹,所传唐经幢(读床)、元碑刻都有较高的艺术价值。寺内原来还出土了玉石雕刻的弥勒佛像,已被盗往美国。各殿内的佛像大多是元代用干漆制成的,特别是大雄宝殿的佛像,是洛阳现存最好的塑像。据记载,三国魏时白马寺前有大石榴,京师传说:“白马甜榴,一石如牛。”

名寺古刹-----河南洛阳白马寺

现任方丈
印乐大和尚:第七届全国代表大会代表,河南省佛教协会副秘书长。法师俗姓尹,名清全。1966年7月生于河南桐柏。1982年在桐柏山象鼻子礼海勃法师剃度出家,1983年9月赴南京栖霞寺受具足戒;后在中国佛学院栖霞寺僧伽培训班学习1986年在中国佛学院学习。毕业后,被分配到河南省佛教协会工作。当时正是拨乱反正,落实党和国家宗教政策之关键时期。在省宗教局、省佛协领导的带领下,印乐法师深入到基层搞调研工作,或协助政府作佛教徒思想工作,使自己得到了全面的锻炼和提高。印乐法师爱国爱教,引导佛教界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道路,具有较高的佛学造诣。

名寺古刹-----河南洛阳白马寺

寺内景点
山门
山门是牌楼式的三洞弧券门,单檐歇山顶,正面镶嵌“白马寺”匾,由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赵朴初先生题写。寺门外有两匹相对而立的青石马,形态温顺,相传为汉代的驮经之马,实为北宋太师太保魏咸信墓前的石像,于1935年迁移至此。山门内的东西两侧有“摄摩腾”和“竺法兰”的圆冢墓,全名分别是“汉启道圆通摩腾大师墓”和“汉开教总持竺法兰大师墓”,墓碑立于明崇祯七年(1634年),墓周还有钟鼓二楼等。山门内是白马寺的主体建筑,自南向北,地势渐次升高。
接引殿
接引殿在一般的寺院中较为罕见。它里面供奉的是西方三圣,即阿弥陀佛、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。该殿在清同治年间毁于火灾,光绪时重修,是寺中修建时间最晚、规模最小的佛殿。
清凉台
清凉台位于寺院后部,建于汉代,是一座以青砖垒砌,长42.8米,宽32.4米,高6米的高台建筑,台上中心建筑为毗卢阁,与四周的配殿、门楼、放生池、廊房等形成一处院落,称为“空中庭院”。相传这是汉明帝少年时的避暑读书之处,后来让给两位高僧下榻。毗卢阁为重檐歇山顶建筑,殿内供奉着“华严三圣”,即毗卢遮那佛、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。在阁内两侧,是木雕的千佛壁龛,所供佛像均是以“香灰”等作原料而铸造成的,共计5050尊。毗卢阁两侧的配殿分别是摄摩腾殿和竺法兰殿,内有二位高僧的塑像。清凉台的东西两侧还新建了藏经阁、法宝阁各一座,供奉着泰国佛教界赠送的中华古佛和印度政府赠送的释迦牟尼铜像。
齐云塔
齐云塔在白马寺以东250米处,又叫做释迦舍利塔,是寺院的附属建筑。它最初是木塔,北宋末年被女真士兵烧毁。现存宝塔建于金朝大定十五年(1175年),是一座十三层的四方形密檐式砖塔,高约25米。塔的外形具有唐代风格,轮廓采用抛物线设计,玲珑挺拔、古雅秀丽。塔的底部为方形须弥座,各边长7.8米,塔顶置宝瓶式塔刹。这座塔是洛阳一带地面上现存最古老的建筑,与白马寺东西相望、交相辉映。
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成立后,国外友人出资在白马寺兴建了一些具有外国风格的佛殿,包括1992年修建的“泰国风格佛殿”和2010年竣工的“印度风格佛殿”。除此之外,斯里兰卡、尼泊尔、日本、韩国、缅甸等国家风格的佛殿也将陆续在白马寺修建。
天王殿
天王殿系元代建筑,明清两代均重修,为一座单檐歇山式建筑。殿基高9米,长20.5米,宽14.5米,是明朝由原山门殿改建而成的。整个建筑面阔五间,进深三间,四周绕以回廊。屋顶正脊有“风调雨顺”、后脊有“国泰民安”几个大字。殿内两侧泥塑四大天王像。中央佛龛内是明代塑造的弥勒笑像。在佛教传说中,弥勒菩萨将继承释迦牟尼佛位,成为未来佛。可是白马寺天王殿内这尊笑口常开的弥勒佛,却以另一个民间传说为蓝本:相传五代时,浙江一带有位名叫契此的和尚,他经常用一根锡杖肩背一个布袋来往于热闹的街市,人们叫他布袋和尚。这位和尚逢人乞讨,随地睡觉,形似疯癫。他在临死时,说了这样一个偈:“弥勒真弥勒,分身千百亿。时时示时人,时人自不识。”于是人们就把他当做弥勒的化身,并根据他的形象塑造了一尊佛像,供在寺内的天王殿里。这是印度佛教中国化的一个缩影。
大佛殿
天王殿后是一座大佛殿,长22.6米,宽16.3米,殿脊前部有“佛光普照”、后部有“法轮常转”各四个字。殿的中央供奉着三尊塑像:中为释迦牟尼佛,左为摩诃迦叶,右为阿难。这三尊像构成了“释迦灵山会说法像”。这取材于一个佛教禅宗典故。据说有一次释迦牟尼在灵山法会上面对众弟子,闭口不说一字,只是手拈鲜花,面带微笑。众人十分惘然,只有摩诃迦叶发出了会心的微笑。释迦牟尼见此,就说:“我有正眼法藏,涅盘妙心,实相无相,微妙法门,不立文字,教外别传。”这样,摩诃迦叶就成了这“不立文字,教外别传”的禅宗传人,中国佛教禅宗也奉摩诃迦叶为西土第一祖师。白马寺大佛殿的“释迦灵山会说法像”就是根据此传说塑造而成的。三尊旁边,还有手拿经卷的文殊和手持如意的普贤两位菩萨。释迦牟尼佛像背后是观音菩萨像。殿内还有一口引人注目的大钟,高1.65米,重1500公斤,上饰盘龙花纹,刻有“风调雨顺,国泰民安”等字,并附诗一首:“钟声响彻梵王宫,下通地府震幽冥。西送金马天边去,急催东方玉兔升。”据传此口钟与当时洛阳城内钟楼上的大钟遥相呼应,每天清晨,寺僧焚香诵经,撞钟报时,洛阳城内的钟声也跟着响起来,因此,白马寺钟声被列为当时洛阳八景之一。从此这一形象也深入人心,被人们大众所接受,成了慈悲和快乐的化身。
大雄殿
大佛殿之后,是一座悬山式建筑“大雄殿”。它长22.8米,宽14.2米。殿前有一月台,是寺院内最大的殿宇。由歇山顶改为悬山顶,面积有所缩小。殿内贴金雕花的大佛龛内塑的是三世佛:中为婆娑世界的释迦牟尼佛,左为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,右为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。三尊佛像前,站着韦驮、韦力两位护法天将的塑像,执持法器。两侧排列十八尊神态各异、眉目俊朗的罗汉塑像。这十八罗汉都是用漆、麻、丝、绸在泥胎上层层裱裹,然后揭出泥胎, 制成塑像,这种“脱胎漆”工艺叫夹苎干漆工艺,在国内是独一无二的,乃寺中塑像之精品,每座佛都是空心的,一只手即可托起。背后殿壁上还排列整齐地刻镂着五千余尊微型佛像。大雄殿后有接引殿,为一般寺院所罕见。长14米,进深10.7米。为双层殿基,是寺内最小建筑。殿内供西方三圣。中为阿弥陀佛立像,左边为持净瓶的观世音菩萨,右边握摩尼宝珠的是大势至菩萨,均为清代泥塑。
毗卢阁
毗卢阁是白马寺内最后一座佛殿,坐落于清凉台上,系一组庭院式建筑。清凉台原是明帝少时读书乘凉之处,后为摄摩腾、竺法兰译经之所。在寺中位置最高,长43米,宽33米,高5米。正面大殿毗卢殿为重檐歇山楼阁式建筑,长15.8米,宽10.6米,初建于唐,元、明、清历代都曾重修。阁内正中有一座砖台座,设一木龛,龛内供奉一尊毗卢遮那佛像,左立文殊,右立普贤,这一佛两菩萨,在佛教中合称“华严三圣”。毗卢阁外两侧有两座配殿,即摄摩腾与竺法兰配殿,分置二高僧泥塑像,以示纪念。今山门东西两侧尚有二僧之墓。白马寺东南有一座齐云塔,为方形密檐式砖塔。塔边长7.8米,通高35米,13层。每层南边开一拱门,可以登临眺望。旧与清凉台、腾兰墓、断文碑、夜半钟、焚经台合称“白马寺六景”。千百年来,民间流传两句谚语:“洛阳有座齐云塔,离天只有一丈八。”原是五代后唐李存惠修造的九级木结构佛塔, 高500尺。寺南还有两座夯筑高土台,台上立着一块“东汉释道焚经台”字样的通碑,这就是“六景”之一的焚经台。这个焚经台记述了佛教徒与中国方士之间的一场角逐,以佛教取胜而告终,汉朝佛教由此兴盛。“明月见古寺,林外登高楼。南风开长廊,夏日凉如秋。”这是唐朝诗人王昌龄笔下的白马寺。今天这座著名古刹仍名扬海内外,巍然屹立在邙山脚下。白马寺现任方丈是释印乐法师,白马寺于2005年11月1日举行方丈升座庆典法会,释印乐法师荣膺白马寺方丈,结束了白马寺方丈8年缺位的历史。
印度风格佛殿
白马寺印度风格佛殿位于河南省洛阳市白马寺西侧,该佛殿由印度政府提供5000万卢比的资金支持,并由印度的设计人员设计,[1]同时也是印度政府在世界上捐建的第一座佛殿,[2]白马寺印度风格佛殿坐西面东,东西长100米,南北宽60米,建筑面积约为3450平方米,佛殿的主体建筑高约30米,里面供奉一尊高达4.5米的释迦牟尼坐像。
泰国风格佛殿
泰国风格佛殿是白马寺佛教文化园区的重要组成部分。泰国风格佛殿是继印度风格佛殿之后,又一座由国外捐资在白马寺国际寺院区内修建的大型佛教建筑,占地面积万余平方米,佛殿的规划、设计、材料、造像、装饰等全部由泰方完成。泰国风格佛殿由主殿、佛堂、僧房、博物馆、舍利塔、四面佛像、亭廊等主要建筑群组成。

佛教活动

白马寺作为中国佛教之首刹,除了日常的上殿、过堂,初一、十五及佛诞日上供、半月布萨等佛事外,近年来,多次举办大型佛事活动。其中最有影响者,为五次传授三坛大戒法会、纪念白马寺建寺一千九百二十五周年、庆祝古佛归宗、泰佛殿落成及佛像开光,放生、安居、自恣以及为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举行的祈祷世界和平等法会。一切佛事皆如法如律,庄严而隆重,受到海内外四众弟子的广泛好评。近年来,白马寺为绍隆佛种,续佛慧命,于1989年、1990年、1992年、1993年、1996年先后五次传授三坛千佛大戒。1989年受戒者一千余人,1990年受戒者八百余人,1992年受戒者一千余人,1993年受戒者一千八百余人,1996年受戒者五百余人。坛上十师,皆礼聘全国各地的高僧大德,传戒法会谨遵佛制,如法如律。戒子来自全国各地和香港、澳门等地区,还有日本、缅甸、新加坡、马来西亚以及美国者。法会规模盛大,在海内外佛教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
1995年4月6日(农历三月初七),洛阳白马寺举行了中华古佛归宗庆典法会。
相传,世界上仅有的两尊造型奇美的拇指大的佛像,今分别收藏于泰国博物馆和泰国一富商的密室之中。此两尊佛像源于中国东汉时期,始塑于洛阳白马寺,后流落民间,先传入西域后流至南亚,再后来便下落不明。为了加强泰中两国佛教界的友好交往,泰国将此佛像复制成0.97米高的铜质镀金佛像两尊,于1994年11月(重阳节)在北京广济寺由中国佛教三大语系的高僧共同主持开光。其中一尊迁回泰国,由泰国信徒供奉,另一尊归宗于中国释源白马寺。此次在白马寺举行隆重的中华古佛归宗庆典法会,除邀请中国佛教协会、诸山长老、耆宿大德及省市有关领导等参加盛典外,泰国方面派遣了由副僧王柏探玛拉差努哇率领的由143人组成的佛像归宗团前来观礼。

放生活动

世间最保贵者生命,天下最惨忍者杀伤。由是昊天垂悯,古圣行仁,成汤解网,子产畜鱼。佛在《梵网经》中说:“若佛子,以慈心故,行放生业。一切男子是我父,一切女子是我母,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,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,而杀而食者,即杀我父母,也杀我故身……生生受生,常住之法,教人放生。放生就是救命,就是救赎那些被擒被抓将被案杀、命在垂危的众生之命。放生可以偿还以前积欠的无数杀债,可以解冤释结,可以长养我们的慈悲心。放生在世间可增福增寿,消除疾病违缘。在出世方面,常常放生,可增长慈悲心,与佛心更相契更容易感应道交,学佛道业更容易成就。故此,白马寺及齐云塔院的僧众及广大四众弟子,每逢初一、十五及佛、菩萨节日,都要举行放生活动,每次放生少则数千元,多则数万元,不知救度了多少亿个生命,同时也培养了广大信众的慈悲心,为保护生态平衡做出了应有的贡献。

未来总体规划

白马寺将进行新中国成立后首次大规模扩建2012年5月洛阳市公布,中国佛教“祖庭”白马寺将进行新中国成立后首次大规模扩建,根据白马寺总体保护与整体开发项目规划,新编制的白马寺总面积达1300亩。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(公元68年)的洛阳白马寺,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寺院,有中国佛教的“祖庭”和“释源”之称。白马寺红围墙内古建区现有面积48.6亩,在扩建中将全部原貌保存。白马寺佛教文化园区概念性总体规划已获洛阳市规划委员会通过,并被列入洛阳市创建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的重点示范建设项目。在未来8年,白马寺软硬件将会全面提升。据悉,白马寺佛教文化园区将按照“释源祖庭、佛教圣地”的总体定位,规划设计门前广场、中轴礼佛区、国际寺院区、菩萨道场区、佛学院区、综合服务区、公共服务区以及绿化隔离区等,预计总面积将达到1300亩。据介绍,历史上白马寺曾进行3次大规模的扩建。第一次是东汉建寺时期;第二次是在唐朝洛阳作为“神都”时,曾占地3000多亩;第三次是在明朝时期。即将进行的整体开发将成为白马寺又一次大规模扩建,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。
根据总体规划,未来的白马寺佛教文化园区被划分为多个区域。其中国际寺院区预留了包括印度风格佛殿、泰国风格佛殿在内的10个外国佛殿的建设用地。据了解,目前印度风格佛殿已建成投用,泰国风格佛殿已投入资金3000多万元人民币,缅甸风格佛殿的规划设计也已成形。


名寺古刹-----河南洛阳白马寺

相关信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