时间:2021-06-23 16:36 作者:武振江
来源:文化研究办公室
从红色文化看中国文化进万家
——武振江
这几天,通过翻看邓向阳老师编著的《中国红色美术史》,颇受启发。感觉我们现在积极提倡推广的“中国文化进万家”工作,有很多地方需要向早期的红色美术学习。学习他们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下开展红色宣传,学习他们宣传红色美术的工作作风,工作思路等。真的俯下身子去研究红色美术,对我们很多事情都是有帮助的,很多宝贵的经验值得借鉴。学习红色文化的同时,会增加我的的智慧,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,从事文艺创作时会带来灵感。
近来经常听到,大家讨论高雅艺术与低俗艺术。其中有相关部门出台的“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”,初听上去,很是高大上,让人赞叹。仔细琢磨,值得推敲。什么样的艺术是高雅艺术?什么样的艺术是低俗艺术?怎样界定呢?那么我们的红色美术是高雅还是低俗呢?我觉得很多问题有时候不是非此即彼,武断地划分高雅与低俗欠考虑。艺术类源于生活,试想什么样的生活是高雅?什么样的生活是低俗?这样的生活写成的文艺作品怎么来区分呢?这些问题值得大家思考。
媚俗和媚雅本质一样,都容易极端化。文化的存在和发展,有其本身的规律。首先,可以推动社会进步的文化,就应该被认可。至于它的弊端可以慢慢修正。近来,观看《中国红色美术史》,知道了,简单、明了、主题鲜明、视觉冲击力强的美术作品,给人很直观的感受,非常容易被记忆,进而转化为生产力。试问,在生产力面前,高雅和低俗怎么判断?这个问题可能本质上就是伪命题。考验我们如何定义文化艺术的水平。
文化的本质,没有高雅和俗气之分。人为的划分出来,割裂了文化的交流,阻断了文化的发展。高雅的不说了,本身就是文化。低俗的为什么一直存在,而且发展蓬勃呢?有它存在的必然性。它在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上功勋卓著,但是,不代表我们就完全赞成他的所有属性。一个国家侵略过我们,我们就不学习他的长处?一个人欺负过你,就不学习他的过人之处?这样的观点会阻碍我们的进步。
这样判断,在汹涌澎湃的经济政治军事面前,略显“卑微”的文化,俨然成了附庸。但是这不代表文化卑微,文化衰落。是人和思想,更甚者是志气,自信的衰落。有时讲,文化和国家强大没有关系。有时候讲,文化与国家强弱关系密切。但是,这是两个问题,不能混淆也不能够等同的。文化其实就是文化,它和生活经济政治军事密切相关,但是它很独立,虽然它都有涉及,又融合无隙。但是不能完全的把文化沦为附庸。就其本质来讲,文化就是文化,本身是文化,本质也是文化。研究和立题(体)上,应该让文化独立自主。其他方面暂且不论。文化的独立性,是需要肯定的,也需要坚持的。独立的深远意义,不言而喻。
粗鄙不堪的文化形式,经常被忽视、被嘲笑。甚至于自费登上了大堂,却被起哄。试问,民间文化得罪了谁?嘲笑者,有没有考虑,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?有没有考虑过他们的身份、学历、环境等?巴拿马的猴子会用工具,被科学家担忧,人类是否被他们替代。惹得一众人投去惊诧的眼神。新旧石器时代的工具被人称为艺术品,而我们底层的民间艺人却被称为不入流,低端。未免有失偏颇。
抛出学习技能以外,人们对于文化的认识才是本真的自我。技能通过磨练都可以掌握。但是这不是艺术的最终目的。文化的滋养是为了我们人类群体的整体文化水平得到提高。但是,现实中,人人能够获得文化待遇的情况却不公允。成了部分团体,个别人的特权,垄断了文化本身的属性。试想,真正的文化群体何在?真正的文化交流何在?真正的文化发展何在?文化被看作公益事业存在,却从未实现它真正的公益身份。却成为“公益的旗号”,某个人,某个机构的保留地。甚至于被打着公益却去开展商业。开展商业从文化角度看,也不是什么坏事情,文化本身的属性里即使没有,有利于文化发展的形式是可以探讨的,但是大众参与,是根本。缺少了大众参与的文化,是不能长久的,也不能真正推动文化的发展和作用于社会的进步。
文化如水,利万物而不争,有利他的属性;文化是火,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,有众人拾柴火焰好的作用;文化是土,可以承载万物,厚德方能载物;文化是金,无往不利,开拓进取斩妖除魔;文化是木,众木成林,生生不息。文化的存在,让社会的发展成为可能,让文明如影随形。可是文化本质就是文化,无论社会怎么发展,他都存在,为统治者服务,也为被统治者服务。
粗俗不堪的文化形式的出现,从社会角度看,是我们文化工作的失位。从文化多元化看,有它存在的价值。红色文化的肯定和传播,有历史意义,也有现实意义。充分说明了“中国文化进万家”的重要意义,这是一个千秋万代的工程,是承前启后的伟业。只有文化进万家才是文化的根本,才是文化发展的意义所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