梳理2012年的文化记忆,如果将其凝练成一个字,那非“新”莫属。
新成果、新规划、新举措、新样态……正是这一个个“新”从不同侧面构成了我国2012年文化发展的新形象:从《国家“十二五”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》的发布到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任务全面完成;从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到国家广电总局3000万元征集好剧本;从《舌尖上的中国》热播到《中国好声音》风靡全国……中国文化前进的脚步在这一年格外铿锵有力。
革故才能鼎新,突破与创新构成了2012年文化发展的主脉。
改革新成果
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任务全面完成
2012年10月24日,受国务院委托,文化部部长蔡武作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工作情况的报告。他介绍说,各部门各地区按照重塑文化市场主体的目标,以转企改制为中心环节,加强资源整合,全面完成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任务。目前,全国承担改革任务的580多家出版社、3000多家新华书店、850家电影制作发行放映单位、57家广电系统所属电视剧制作机构、38家党报党刊发行单位等已全部完成转企改制;各省(区、市)已基本完成有线电视网络整合;按照“转制一批、整合一批、撤销一批、划转一批、保留一批”的改革路径,完成改革任务的文化系统国有文艺院团有2100家,占总数的99.86%;全国3388种应转企改制的非时政类报刊已有3271种完成改革任务,占总数的96.5%。全国共注销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法人6900多家、核销事业编制29万多个。
点评:党的十六大以来,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取得巨大成就。作为文化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,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的情况,可以清晰地衡量出改革是否取得了实质性进展。经过体制改革的洗礼,我国的文化发展迎来了黄金期,佳作迭出,活力倍增,管理创新,总体质量明显提高。
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
党的十八大召开前夕,我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已覆盖所有通电行政村和20户以上自然村,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全年放映电影800万场次,观众超过18亿人次,基本实现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目标。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已覆盖了99%的行政村,截至2012年年底,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累计服务群众已达12亿人次。农家书屋建设工程已建成60万家农家书屋,基本覆盖所有具备条件的行政村,提前3年完成“十二五”目标。此外,大量具有现代化水平的博物馆、美术馆、大剧院、音乐厅纷纷落成,而且国家级、省级美术馆已经全部向公众免费开放,所有公共图书馆、文化馆(站)也都实现无障碍、零门槛进入。
点评:一个覆盖城乡、结构合理、网络健全、运营有效、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,基层群众看书难、看戏难、看电影难、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已基本解决。在我国这样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大国,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巨大的工程,能在短时间内将其初步建成,充分显现了我国文化惠民力度持续加码。
纲要法规新风向
《国家“十二五”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》发布
2012年2月15日,《国家“十二五”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》发布,纲要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,明确了“十二五”时期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、方针原则、具体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,对文化改革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。纲要编制历时一年多时间,充分体现了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,全面贯彻了国家“十二五”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,积极反映了各地各部门的实践经验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期待要求。
点评:“十二五”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,也是促进文化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阶段。党中央、国务院高度重视文化建设,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文化建设,文化发展面临重大机遇。纲要的发布对于文化系统科学谋划“十二五”文化发展,抓住机遇,乘势而上,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,具有重要意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