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 > 新闻中心 >

记王应际先生艺术印象

时间:2021-06-08 19:50 作者:武振江
来源:中国文化进万家
【字体:

       借得春风有几许?

     ——记王应际先生艺术印象
        作者:武振江

与王应际先生的结缘始于海南博鳌。

记王应际先生艺术印象

早就耳闻王应际先生的大名,甫一见面,就被他的真诚所折服——感谢你们送文化艺术到海南,我们要支持你们的工作。这样的话,听着让人感觉踏实。他魁梧的身材,在北方司空见惯,在南方却显得高大了几许,在与他合影的一瞬间,明白了修养和身高于他是成正比的。

记王应际先生艺术印象

目睹过王应际先生书法的风采,拜读过苏士澍、张海、吴东民等书法名家给他的评论。他岛外早已声名鹊起,岛内更是众口皆碑,只恨无机会拜访一晤,让先生点拨一二。

博鳌的相聚,更像是一种文化情结,四季常青的博鳌小镇,着实让人迷恋,为了给即将召开的博鳌文化论坛增添一抹文化色彩,笔者不遗余力地牵强附会了一些诗词,后来才知道,王应际先生也曾多次激扬文字于博鳌,在他的歌曲《海南好风光》中就提到了博鳌新城花如海,玉带滩等,他就多次的创作文艺作品赞美博鳌,以至于现在的博鳌成了海南一个新的文化符号。

记王应际先生艺术印象

在博鳌的相遇,恰熏风习习。正兴奋中与王应际先生侃侃而谈,深入交流之际......有人说,先生一路奔波,应该早些休息。口头上王应际先生赞成,但还是把该讲得事情认真讲解,细致指导。甚至于回到房间,我们过去请教问题,还不吝光阴与我们一众年轻人交流文艺观点。时间仓促,话题未尽,我们只好在电话上沟通,一见如故的人总是希望可以有更多思想交流的机会。

与王应际先生的交流匆匆,却尤感融洽,不觉生出敬仰之情。于是油然而生的激情让自己情不自禁地说,下来想要写一个关于先生印象的文章。有些时候,为了做成一件胸有成竹的事情,是需要给自己适当添加一些压力的,否则,懒惰总是要偷走美好的时光。一诺千金,弥足珍贵,特别是对于身处略显浮躁环境中的人,一定要留出时间去做一些喜欢的事情,是很有必要的。然而,事务丛脞,总是在酝酿中被突如其来的事情打断,加之,我想加深对先生的印象,更想研读一下他的文艺作品,学习他为文、为事的理念,这样一来,光阴似箭,写作的事情就延宕了下来。

记王应际先生艺术印象

在应允先生写这篇文章时,可能是源于文艺创作的冲动,感觉这么好的文艺素材,有很多可以写的地方,可真要落笔的时候,却感觉千头万绪,无从下笔,但是心里的印象却在一点一滴的积累,随着时间的流逝,刚开始写作的冲动在消退,但是对于先生的认识却是越来越加深。在这期间,著名书法家吴永雄先生给我积极找来了关于王应际先生的许多资料,为写下这篇印象提供了很多灵感。

阅读关于应际先生的资料,这个过程与其说是为了把文章写好,不如说是自己的一个学习过程。书法上,王应际先生曾担任过中国书法家协会的理事、海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等职务,可以说是书法界的翘楚;文学创作上,他担任海南省作家协会理事,很多饱含生活气息的作品结集出版,在文学艺苑一枝独秀;诗词上,他的很多作品借助音乐的翅膀,搭乘歌唱家的歌喉进入了千家万户,其中《满天星光》歌曲选更是影响广泛,可谓诗乐兼长。

记王应际先生艺术印象

其中,《借得春风》是先生的一部散文集,他在书中序言中的题目为《文合时而著,事适意而宜》,生活和事业上他不去刻意追求什么,多顺势而为,这是一种恬淡豁达的心态,也是一种无欲则刚的境界。文中他说,创作的灵感是生活的发现和内心的感动。言语朴实,却最真实,因为对于生活的尊重和热情,所以才有这份沉甸甸的感悟。

起初以为,王应际先生曾担任海南省要职,精力用在职位上会比较集中。工作之余,他涉猎广泛,文艺上他游艺瀚海,吟哦诗词,恣情散文......真乃长袖善舞、游刃有余。他退休后,夕阳余辉映照天空,以身作则带头把省政协书画院的活动常态化开展,吸引很多老干部加入进来,书画艺术成为他老有所为,老有所乐的新舞台,配合省文联、省书协以导向的作用普及和提高全省的书画水平,树立了老骥伏枥新时代的形象。

记王应际先生艺术印象

当看了他的《借得春风》一书时,才切身体味到,他的文学修养、文艺才华让人叹为观止。至今都有一个疑问?是文艺熏陶了他的政治素养,还是政治素养反哺了他的文艺创作。读他的书最大感受就是党的精神处处可以得到体现,这应该是一个人对于信仰的笃定。他成长在海口市郊的临高县,对于农业农村的热爱,更是处处留笔。譬如《三角梅》《家乡的榕树》等。他虽身处高层,却经常游走于山间溪旁、田间地头,经常与基层群众聊天谈心,这使得他能常葆文艺创作的激情和活力。

近来我一直思考一些问题:如何可以拓宽自己的视野,开阔自己的心胸,提高自己的站位等?当看到王应际先生的文章时,颇有“豁然开朗”之感。“借得春风”,我理解的是要懂得“势”的奥妙,所谓因势利导,审时度势,很多事情就容易解决。努力奋斗的同时要紧跟形势,才能够与时俱进,问题也会迎刃而解。他能有政治上、文艺上的成就,也与先生对于势的理解境界是分不开的。细想,这所谓的势在哪里呢?对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研习是分不开的。他有一篇文章《砚边心语》,最能说明这一点。文中他说,书法与我,已不仅仅是一种闲暇时的爱好,也是修身养性、砥砺品质的生活方式,更是突破自我、追求卓越的一种精神境界。

对书法的热爱,促使他孜孜不倦地追求书艺的更高境界,通过书法这一传统技能,深入钻研书法艺术的奥妙,潜心研磨古人的书艺,以颜真卿的笔技为基调,加上对其他名家技艺的潜移默化,入古出古,形成了自我独特的艺术个性,作品多次在全国性书艺的重大活动中获得称赞,赢得了同行的口碑。

传统文化滋养,让人魅力无穷。此时不觉要吟诵一首诗给先生了,拙定题名为《海南酬王应际先生》:

借得春风有几许?心花怒放谢东君。

谦谦虚竹为古韵,煦煦和光尚同尘。

在海南与王应际先生促膝长谈,想在有限的时间里,对他的文艺创作有更多的了解,这是基于文化品位和文化涵养的认同。从漫谈书法、人物风情、到畅聊文学诗词、再从读这些作品中领悟到他为文、为人的态度,这是一种逐步加深印象的过程,也是笔者学习提高认识能力的过程。笔者在最近的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中,深深地感受到改革、提质、向上突破是需要极大的勇气和毅力的。停滞不前、顺流而下非常容易,可是对于想在思想认识上提升的人,想在艺术创作上更上一层的人,就不能满足于眼前的风景,进而迷失自己。修心修行,开拓眼界,开阔心胸,不断汲取多种营养成份才是根本。无疑,王应际先生是先行者,也为后来者指明了前进的方向。

为了把中国文化进万家博鳌文化论坛办好,我们盛情邀请王应际先生出席本次活动。但是,因缘际会,早先定于在海南文昌举办的中国文化进万家论坛,因为响应国家的疫情防控政策,最后在博鳌亚洲论坛国际会议中心举行,原本是要于庚子年末在文昌与先生相会的,不料却延迟到了辛丑年的博鳌。这样一段插曲,多少还是让人唏嘘不已的。但是想起先生所经历的很多事情,觉得此事不值一提了。

记王应际先生艺术印象

  这样一个印象,想必是不完整的,恰恰是这些许的不完整,可能就是要继续学习、请教先生的理由。对于当初一见如沐春风的感觉,此时更是有惠风和畅之愉悦了。一个人能恒久的留给世界的东西并不多,很多东西随着时间的消逝,化为虚无,但是思想的光辉,却如这海南夜空中的星星,清澈透亮,让人着迷。

记王应际先生艺术印象

聊以拙作《博鳌风水》赠先生,如下:
三江汇口语缤纷,薰风习习欲寻君。
花香撩动万千绪,若非伯牙绝弦音。

记王应际先生艺术印象

(在博鳌亚洲论坛书画展览现场合影,右一为:王应际先生,左一为:吴永雄先生,中为作者)

(作者系中国文化进万家工作委员会主任、人民日报社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主任)

 

相关信息